开云(中国)有限公司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开云(中国)有限公司之声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四期:尼泊尔菩提的跨国流动

发布时间: 2014-12-22



 

20141213日下午,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4期学术交流活动在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相关专业的博、硕研究生共二十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博士生李静玮主讲,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邓苗主持。

本期活动共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李静玮做了题为《木头变黄金:尼泊尔菩提的跨国流动》的主题发言。李静玮立足在尼泊尔刚完成的阶段性田野经验,从中国内陆人类学界海外民族志的生发历程和个人体悟出发,向在场同学阐述了她所做的“尼泊尔民族志”。围绕讲题,在中、尼文化与社会比较的视野下,李静玮讲述了尼泊尔人的时间观、人种构成、节日仪礼、宗教信仰等内容,并认为,近年来中国文物古玩热的出现和尼泊尔旅游的兴盛,促成了该国菩提价值的迅速提升,进而分析了上述文化现象所引发的尼泊尔本土劳作模式的变化。李静玮从尼泊尔以亲戚为纽带的网格状熟人网络、商人、中介和游客、供与求等诸多方面,细描了菩提“木头变黄金”的过程,重点阐发了“资源稀缺”、“利己的价格策略”、“地域贫困”等影响要素。李静玮的发言,既不乏深刻的人类学理论分析,又穿插着各种田野中的故事,生动有趣,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发言结束后,在场同学报予热烈的掌声。

下半场为评议与讨论。就李静玮发言内容,在场研究生各抒己见。邓苗认为,李静玮田野作业扎实深入,对菩提增值的分析饶有趣味,他建议适当添加菩提在尼泊尔的历史表述和菩提背后隐含的神圣观念内容;殷鹏从“需求的社会性构建”和“结构洞”等经济社会学理论说起,与她交流了菩提生产与流动的商业逻辑;张多就其讲座中“全球化中的地方”之研究理念作了补充性解释,建议此个案留意中国文物古玩热的持续性问题;杨泽经认为如果更多地将访谈个体的生命故事与“自我的体验”融入民族志的书写中,最终学术成品可能更为感人,他还认为旅游人类学或旅游民俗学相关理论视角的引入,对于研究可能会有补益。(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供稿)



版权所有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