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 发表论文 »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杨利慧等: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发布时间: 2009-06-06


杨利慧、祝鹏程、张荣《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2008—2009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36—350页。

内容摘要

本文以朝阳区高碑店村以及门头沟区涧沟村为个案,通过具体、深入的田野调查,细致地考察了一些民俗旅游村在近年来、尤其是近两年间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综观北京市民俗旅游在2008-09年间的实际发展状况。考察的重点包括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利用和展示的民俗形式、2008-09年间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民俗旅游的发展对于村落民俗的传承、对地方经济及其他文化生活的影响等等。本文的研究表明:12008-09年间,北京市的民俗旅游继续快速发展;22008年奥运会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外在因素。除促进“奥运经济”外,民俗旅游还承载着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和谐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功能。3、民俗旅游已成为包括高碑店和涧沟村在内的许多地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甚至首要的途径之一。4、民俗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民俗的自觉意识,从而带动了民俗的复兴。不过,目前民俗旅游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民俗旅游”的概念比较模糊、旅游形式相对单一等。对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民俗旅游的成功经验等。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中一种迅猛发展的旅游形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等不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以及异己的人群中,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由于民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游客对于异地以及其他人类群体日常生活方式的直接体验和感知,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民俗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民俗的传承和变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六朝古都、皇家气派以及国际现代化都市是北京旅游部门长期以来着力突显的形象,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水立方等古老和现代的古迹名胜也成为北京最吸引游人的著名景点。尽管如此,近10多年来,反映普通百姓传统生活方式、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民俗旅游在北京也有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北京文化旅游产业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在城区,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和四合院游、地坛的庙会、以及中华民族园里的民族风情展演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的参与;在郊区,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接待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对地方经济和民俗文化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郊区农村,通过凸显“京郊农村千百年来在‘穿衣戴帽、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喜好忌讳’等方面不同于城里、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生活写照”,[1]民俗旅游与农业观光或者红色旅游等旅游形式相结合,成为郊区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自1998年全面开展以来,2008年的10年间,共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13条乡村旅游沟带、30个“一村一品”民俗村、344个民俗旅游村(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户9089户),直接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员达6万余人。[2]

20082009年间,北京的乡村民俗旅游继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民俗旅游接待游客44.2万人次,收入3465.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9.2%;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收入4736.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36.7%。09年第一季度,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51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1%;“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民俗游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1.7%,旅游收入8047万元,同比增长28.3%[3]

这些宏观的统计数据充分地显示了民俗旅游在近两年间迅猛增长的情势,却不免有些抽象。下面本文将以朝阳区高碑店村以及门头沟区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为个案,来具体而微地考察民俗旅游在北京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尤其是在20082009年间的发展情况。我们的调查着重关注了以下问题:该村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怎样?主要运用了哪些民俗形式、如何呈现这些民俗形式?2008-2009年当地的民俗旅游具有什么特点、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发展民俗旅游对村落民俗的传承以及村落其他文化生活以及地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从民俗学角度对民俗旅游现象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我们对北京市民俗旅游的调查和研究也是在摸索之中进行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肯请方家指正。

 

一、高碑店村及其国际民俗旅游

高碑店村隶属朝阳区高碑店乡,下辖高碑店和东店两个自然村,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80户,共5970人,流动人口10784人(2008年)。村落依京杭大运河而建,通惠河由村南口缓缓流过。由于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高碑店的漕运曾经极为发达,在京畿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漕运码头与商品集散地,农耕在村落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并不重要,养小金鱼等副业曾兴盛一时,村落生活呈现出浓郁的开放性特征。然而,随着近世漕运的日渐衰落,高碑店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里耕地逐渐被京沈铁路、五环路、污水处理厂等国家、市政工程征用,高碑店现人均耕地仅有0.05[4],村落建设一度陷入了“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尴尬境地。高碑店村民俗旅游业的兴起,即与摆脱这一窘境、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直接相关。

 

(一)国际民俗旅游的兴起

与平谷、怀柔等地开办十余年的民俗旅游[5]相比,2005年兴起的高碑店民俗旅游,起步显得偏晚。这里民俗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8年北京主办奥运会的契机。由于靠近奥运场馆的区位优势(离天安门广场仅8公里),和村落近年来文化建设引起的普遍关注,高碑店被朝阳区旅游局定位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接待村”;高碑店民俗接待户的设置,被定位为“目标盯紧奥运大餐”。因此,不同于平谷、密云等地主要面向国内游客的民俗接待[6],高碑店村着力发展的是“国际民俗旅游”,主要针对国外旅客,以展示“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为主要旅游形式。同时,这里的民俗旅游除了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等经济原因以外,还担负着展示中国、北京以及村落自身的形象与历史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了解等多重任务。高碑店旅游公司对外国游客的宣传口号是:“当一天北京人,与中国老百姓同欢乐”,力图通过旅游,“使外国游客在饱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的同时,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为奥运经济的发展进行一种有益的尝试”[7]。旅游公司的郝经理还认为:通过对北京民俗的强调,既能够弥补村里民俗景观相对缺乏的不足,又能突出首都的京味文化特色,最终达到“让客人把整个北京民俗文化了解透”[8]的目的。

2005年初,首批10家国际民俗旅游接待户开始正式营业。营业之初的形势相当红火,美国快乐界公司与高碑店旅游公司签订了旅游协议,将入住高碑店民俗旅游村定为游客来华的必选旅游项目。整个2005年,民俗户们都是在迎送外国游客中度过的。于是朝阳区旅游局趁热打铁,又迅速批准了20家参与民俗接待,但是,随着协议结束,20062007年客源大幅度减少,不少民俗户只能将闲置已久的接待房,兼作杂物储藏间使用。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到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呈现增长趋势,高碑店的国际民俗旅游形势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二)民俗旅游的一般内容与形式

在高碑店村,为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尤其是老北京的文化特色,民俗接待户的遴选是一项重要内容。接待户一般要“三世同堂”,因为“老外对咱们大家庭的生活羡慕着呢。”[9]其次,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要有比较明确的文化意识与民俗表现意识,“能和老外说得上话,能聊聊天”[10]。再则,家庭能够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例如吃饭请老人先入座,给老人夹菜等。家庭中要有厨艺较好的成员,成员最好掌握一定传统手艺(如剪纸、扎风筝、写书法等),等等。

其次是室内装饰的传统化(traditionalization)。多数民俗户家中的室内装饰都有意识地凸显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例如在家中的显著位置悬挂中国结或张贴年画、书法国画,或者摆放中国特色的花瓶或工艺品。民俗户徐敏清大妈说,这些布置都是自己在接待外宾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刚开始那会儿也没有在意这个,就是强调干净,后来老外来得多了,才逐渐知道得布置布置,挂个画啊,安个中国结啊什么的。”[11]08年奥运会期间,徐大妈家的墙上又增加了布制的红色鲤鱼,“客人来了也问(挂鱼的意义),我就告诉人家这不是象征着年年有余嘛”[12]。有些接待户家里挂着“报春图”、“年年有余”之类充满传统寓意的绘画,墙上高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或“有朋自远方来”的书法条幅;八仙桌上放着瓷器等摆件,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或者红辣椒、中国结等传统挂饰;迎门有画眉鸣叫,门上贴一幅手写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样的装饰引起了不少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许多接待户家中的游客留言簿上,不少外国旅客热情地称赞民俗接待“amazing!”、“traditional!”。还有一位日本教授,在网上看到一位民俗户家大堂上悬挂着巨幅的《梅花报春图》,不胜倾慕,以后竟成了这家的常客。

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传统饮食的制作与展演。起初,接待游客的食谱由区旅游局与农委统一制定,综合参考了营养标准、卫生标准、外国人的饮食口味、中国传统饮食的特色等各个方面,着力突出老北京饮食特色。后来规定逐渐放松,但依然强调,凡有外国游客来,必须做两个菜:宫保鸡丁和京酱肉丝。做出如此规定的原因,一是因为外国人爱吃这两个菜,“外国人爱吃硬菜(肉菜),你就得给他做这个”,另外,由于宫保鸡丁、京酱肉丝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京城特色,为了突出北京 “东方古都”的文化品味,就特意突出了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菜[13]。在主食上,旅游局规定,凡是外国游客来,必须在米饭、面条、饺子这三种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主食中,任选两种。为了突出民俗特色,旅游局要求民俗户必须把包饺子、抻面条的过程表演给外国人看,必要时还要邀请外国游客参与到整个制作过程中。接待站设置这个环节,就是希望让外国旅客参与到村民的日常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外国游客对这种参与活动极为感兴趣,并通过这一形式增进了对中国民俗的了解。徐大妈说:外国人往往都喜欢参与进来,看着自己包的七扭八歪的饺子傻乐。给她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入住的一对芬兰夫妇,“(妻子)人家是厨师,有基础,一看就会,包得好着呢。”[14]大妈说:一位新西兰女士曾欣喜地告诉她“没看到制作过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肉是怎么跑到(饺子)面里面去的!另外,一些民俗户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游客口味,努力开发新的菜品,如老北京的炸春卷、炸藕盒、炸咯吱等传统饮食,也很受游客喜爱。

国际民俗旅游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村落中的文化展演,包括传统手工艺制做与传统文体活动。这些表演由旅游公司规划,具体表演内容及形式则由民俗户自己丰富扩充。这些活动包括:写书法、剪窗花、糊灯笼、扎风筝、滚铁环、踢毽子、抖空竹,以及村里的高跷会、小车会、秧歌队的集体表演等。每当外国游客来时,民俗户们往往会充分发挥想象与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他们在剪窗花、扎风筝、糊灯笼等活动中,往往会强调工艺制式的传统型制,比如窗花往往剪的是“喜”、“福”、“喜上眉梢”等经典图案,而风筝的型制,则常常是燕子、八卦等传统样式。这些手工艺品完成后,通常会作为礼物送给外国游客。在抖空竹、踢毽子的表演中,民俗户会向游客介绍毽子的做法、空竹的原料,以及老北京传统游戏的相关知识。在2008年,与迎接奥运会的热烈氛围相呼应,一些民俗户还在布艺、珠艺等手工艺中,加入了大量奥运元素,例如制作以奥运福娃为主要内容的布贴。高跷会、秧歌队的表演也是重要的民俗展演方式。每有重要外国游客入住时,旅游站便会事先通知有关人员,让他们在村里的漕运文化广场进行表演。民俗户通常在晚饭后,带着游客到表演地点观看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大多数外国游客对此很感兴趣,每当这时,村民们就会热情邀请这些游客参与到高跷、秧歌的排练和表演中去,而游客们往往欣然答应,亲自下场子,在实际的表演中亲身体验一个中国村庄的民俗文化。

 

(三)20082009年的国际民俗旅游

和其他地方的民俗旅游一样,高碑店民俗旅游也常常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前文曾经提到,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的兴起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2008年的到来以及外国游客的增加,高碑店的民俗旅游开始逐渐走出了20062007年的低谷。除奥运会以外,其他一些社会因素也对这里的民俗旅游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高碑店村的民俗旅游在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奥运会的影响。

20062007年,高碑店的民俗旅游遭受了持续的低谷。民俗户们回忆“那会儿一年也来不了一两趟,没有规律性,搞不上效益。”到了2008年,随着第29届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北京需要大量住宿接待床位,市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民间住宿接待的“奥运人家”。高碑店村已于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点接待单位,2008年,在原有民俗接待户的基础上,共有15户人家被评为“奥运人家”。在088月—9月的整个奥运会赛事期间,这15家共接待住宿客人28人次,共计59间夜,并接待来民俗游村参观用餐的外国客人260多位,客人分别来自法国、英国、芬兰、匈牙利、荷兰、西班牙、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美国和韩国,最长的住了29天。86,参加奥运会“宾客活动”的20位国际友人到高碑店村参观,欣赏了高跷等民俗表演,还在民俗园参与了手工艺品制作。根据村政府的报告,通过这些活动,接待户们“用真诚让游客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热情,用民俗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了中国的文明历史。高碑店村党总支借助奥运契机,发展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15]

为迎接奥运会期间前来旅游和参观的外国客人,高碑店村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展示村落文化和民俗传统。(1)在村民中普及村史,强调村落的悠久历史传统,引导村民在外国媒体面前,积极对外宣介。(2)在村落景观上,努力突出中国传统特色,例如频繁更换街道两边的大红灯笼,保持崭新的村落面貌。(3)建立“高碑店奥运漕运广场”,力图突出本村的漕运文化特色。(4)村里有名的高跷会,曾为宣传北京奥运会去过英国伦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进行表演,这时也乘外国游客集体入住、海外媒体入村采访、重要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等各种机会,对外进行表演,宣传村里的文化。(5)村委会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的方式,吸引 “弓箭杨”等大批传统手工艺艺术家进驻村里修建的“华夏民俗风情园”,在奥运会期间对外开放,通过现场制作表演和零售,同时邀请游客参与制作等方式,向外国游客展示老北京的手工艺民俗。

尽管村委会和村民们煞费苦心、满怀期待,可是奥运会期间,高碑店的民俗接待户们并没有迎来预期数量的客源。奥运会期间实际到来的游客数量大大少于会前预期的上千人的数量。另外,奥运期间的民俗接待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客人参与民俗旅游的程度较深,包饺子、抖空竹、踩高跷、扭秧歌,往往都有时间亲身体验。而奥运期间入住的外国游客则以观看体育比赛与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为主,饮食也往往首选全聚德等名店,住宿成为其来高碑店的首要目的,因而与接待户的互动反而较少,惯常的民俗活动展演也无暇观看,对老北京生活的体验也相对减弱。因此,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既为高碑店的民俗旅游提供了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旅游的效果。

奥运会结束之后,“奥运人家”的品牌效应继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高碑店的民俗游项目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仅10月份已有美国及日本旅游者的住宿预订20余间晚,及用餐、参观等项目预订近200人。”[16]

2、华声天桥的入驻。2009425,致力于发掘和重新展现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在高碑店重新落户并举行了开业仪式,该园占地110亩,成为京津地区最大民俗园。“天桥”曾经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集中展演地,那里上演的游艺杂耍,曾经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眼球,留下了“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诗句,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用王经理的话说:“天桥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17]华声天桥即力图重现老天桥原有的文化景观,其全部建设计划完成之后,老天桥原有的飞车走壁等大剧场杂技表演,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等小剧场表演,以及中幡、摔跤场;喝茶、听评书、相声、观看茶艺表演的茶楼;贩卖蛐蛐、蝈蝈等的鸣虫街;观赏鱼大世界等,将在高碑店重现。目前观赏鱼大世界、奇石街等已经陆续建成并对外营业。总经理王树声选中高碑店,是因为在他看来,高碑店不仅在环境和空间上为民俗文化提供了更好的舞台,而且结束了华声天桥10年来不断搬迁的生活,同时,与村委会近年来注重文化建设不无关系。高碑店与华声天桥属于招商关系,后者除向村里缴纳租金外,实行自身管理。高碑店村也积极利用这一契机,一方面配合天桥的建设,一方面希望借此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国际、尤其是国内游客。2009年该村在华声天桥民俗园举办了历时三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和包粽子比赛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媒体前来采访,一些市区游客也前来看热闹。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促动。2009年初,高碑店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对西区进行改造。整体形象相对乱差的西区,一直是影响高碑店对外形象的重要因素。094月,村委会决定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大力改造西区,计划将其改造成为楼下店面、楼上住人的一排排楼房,这些楼房将统一按照“徽派风格”建成,以与已有的古典家具街和民俗接待区相协调。村委会计划在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西区也纳入民俗接待区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民俗接待的规模。

4对村落历史的挖掘与搜集。为了迎接北京奥运,高碑店于08年初,对村落形象进行了整体性的打造,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村落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借着西区改造的时机,村委会在村民中开展了征集村落文物的活动,并在村报上刊登了《关于征集体现高碑店村史、民俗老物件的通知》[18],征集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鱼缸、渔网、碑石等老物件,放在村里的“村史博物馆”里进行展览。旅宣办主任刘新介绍:这次征集重视物件的独特性与新奇性,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此“关注远去的生活,让后人看看我们老祖宗是多么争气,大家才能团结起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二是满足民俗旅游观赏的新奇性需求,“老外爱看的就是个新鲜。”[19]

5、旅游内容的新扩展。对于什么是“民俗旅游”,在民俗旅游中应该展示什么,迄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充分的阐释和说明,不过一般来讲,民俗旅游侧重在体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画家绘画、文人作诗等并不是民俗旅游的常有内容。在这一方面,高碑店的国际民俗旅游体现出了灵活、实际的特点。 2008年初,高碑店村委会将一套用做民俗接待的屋子,租给了一位画家,并为其提供各色古典家具,特意将他的画室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书画表演点。每有海外游客来,画家就会表演给他们看,从铺纸的方式、镇纸的摆放、研磨的姿势到书写的架式,都呈现出一定的仪式性特征。伴随着表演过程,导游不停向游客讲解掭笔、吮墨等各个步骤的作用及潜在的文化意蕴。书写的内容主要是古典诗词、毛泽东诗词以及“福寿”、“随缘”等传统词句。当有游客看得技痒,也忍不住想试一试时,主人就将笔交到游客手里,让他们自己临写或涂鸦。画家解释说:“人家老外来了,想看中国文化啊、书画什么的,这不也是看个稀罕嘛。”

6、经济危机与甲型H1N1流感。当我们问到2009年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猪流感对高碑店民俗旅游的影响时,村干部与民俗接待户的回答并不相同。一位村干部说:经济危机对村民以及民俗接待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外国人是花孙子的钱,而中国人是在花爷爷的钱。虽然经济危机了,可是我们的古典家具还增值了呢。”而一位接待户却告诉我们: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经济危机和猪流感,前来住宿和吃饭的客人明显减少,他家的接待房已经闲置很长时间了。

显然,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目前正面临着双重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建设中的西区为当地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近两年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又对其发展提出了挑战。高碑店民俗旅游的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与妙峰山进香

与高碑店村主要针对外国游客的国际民俗旅游不同,在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涧沟村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主要吸引的是国内游客,而且往往与妙峰山进香的信仰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涧沟村的经济以前并不发达,以致村里有句老话:说妙峰山上的“娘娘庙照不照近”。而现在的涧沟人则改变了这一看法:自从1986年妙峰山庙宇重建后,涧沟村的支柱产业——民俗旅游——就是以妙峰山为依托迅速发展起来的。老娘娘既“照远”,也“照近”:为涧沟村带来可观的外来客源,从而改善着村落经济与村民生活,也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涧沟村位于门头沟区东北部妙峰山镇,距市区35公里与海淀、昌平区以及上苇店交界,村落面积12.94平方公里,因位于三条山沟交汇处,明代称为“三义涧”,又名“三岔涧”,1943年起更为今名,是距离妙峰山顶娘娘庙最近的村落[20]。村里现有530多人,270多户,50岁以下的人绝大数在北京市区工作,学龄儿童均在外地上学,留守在村中的约有200左右,老年人占相当数量。涧沟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1460亩,其中果树520亩,林地约8000[21]。现在全村经济以旅游业为主。村委会主要管辖妙峰山景区、村里兴建的灵官殿、国家森林公园、玫瑰谷、停车场等;村民主要是经营买卖,农家乐与商亭等。一定程度上,涧沟村的村民既是居民又是商人,有着 “几乎全村从商”的特点。

 

(二)涧沟村民俗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历程

涧沟村的民俗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兴起与发展与妙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妙峰山全名“莲花金顶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麓,距北京130余华里,山顶有灵感宫,即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供奉华北地区最受崇信的女性大神之一——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当地又被敬称为”天仙圣母”,或者亲切地简称为“娘娘”。自明代以来,妙峰山就是京津以至华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中心。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庙会期间,妙峰山都会吸引大量香客、游人和香会,许多信众不辞辛劳,从各地赶来妙峰山进香。这种广泛的朝顶进香行为,给深山中的涧沟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当地人很早便开始利用临近妙峰山的便利条件,做起了接待香客和游人的生意。金勋曾在《妙峰山志》中这样描述涧沟村人在清末民初时的经济活动:“果树成行,以山查(楂)、海棠、核桃各项果品为大宗,玫瑰花亦盛,每年春季后始开,皆由天津商客人包销运往外洋……村中饲山羊很多,牧放在半山腰里……每逢山季半月,家家俱在院内搭窝棚,让出房来住各香会及香客,院内烧柴锅、打脸水、沏茶、服务香客皆妇女职务。男人皆在外包揽生意,或抬爬山虎儿小轿。四人一组……俗称山耗子。山前各村亦如之,皆赖山季半月之收入,得一年之生活”。[22]在不久前的访谈中,一位村干部也自豪地告诉我们:“民俗旅游(在涧沟村)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借着妙峰山的旅游才发展了我们村的旅游”,“以前是民间的各种香会做善事,游客来了可以喝茶喝粥,时间在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现在的民俗旅游,一年四季都在做”。[23]

妙峰山的大规模信仰活动始于17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在19世纪,妙峰山不断发展,进香之旅的象征元素越来越成体系。1822年,碑文记录了五条上山之路(“道”)。19世纪末,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大宗的捐献财物,妙峰山的进香之旅日益壮大,在19世纪最后10年中,信仰活动达到了高潮。清朝覆灭后,经过一系列事变,直到1917年,妙峰山才从衰败中恢复过来。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进香活动再转繁盛。但由于随后的一系列战争,庙宇毁坏严重,进香之旅在40年代几乎断绝。建国后保存下来的东西也没有逃过文化大革命对宗教信仰的打击。[24]

民俗旅游在涧沟村的当代复兴,是随着1986年妙峰山庙宇建筑群的重建和庙会的再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据村民回忆,庙会复兴之初,人们还没有产生根据香客的需要经营买卖的想法,1995年以后,才逐渐有三三两两的人开始做一些以卖香为主的小买卖[25]。如今随着时间的发展,涧沟村开发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旅游形式。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妙峰山庙会的独特关系、以及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涧沟村于2000年被北京市定为旅游村,称为“庙涧旅”,全名为“平西旅游庙涧旅”,意思就是妙峰山涧沟旅游村,此处的妙峰山既指妙峰山镇,同时也指妙峰山金顶,既有区域上的关系意义,也标示着妙峰山娘娘庙与涧沟村的关系[26]2005年,涧沟村成为第三批市级“民俗旅游村”,被政府批准、正式注册为“民俗接待户”的人家共有30户,不过目前正式从业的有18户,据村委会的解释,是因为“有好多人家在外边工作,所以没有做起来

 

(二)涧沟村民俗旅游的一般特点、内容及形式 

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来这里旅游的人群通常有两种:一种为“香客或兼游客”,他们来此的主要目的是去妙峰山敬拜烧香、祈福还愿,顺便也旅游休闲;另一类为“游客或兼香客”,这些人来此的主要目的是爬山或者享受农家乐等,有的并不上山进香,但也有不少会趁便前去烧香。前一类的旅游多发生在妙峰山庙会期间,或是每月的初一、十五;而后一类的旅游则多在法定节假日时进行。游客的数量也随着妙峰山庙会和风景区的季节而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春季时游客较多,尤其是4月到6月,游客络绎不绝,民俗旅游也盛况空前,生意非常红火;天气转凉后、尤其是冬季,一般游客稀少。

像北京市大多数民俗旅游村的情形一样,目前涧沟村的民俗旅游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稍显单一,“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是其核心。

1、充满乡野风味的饮食。“吃农家饭”是当地民俗旅游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进入涧沟村,每走几步都能看到民俗接待户们挂出的各式广告:“柴鸡炖山蘑、玫瑰饼、野菜馅团子、卤水豆腐”、“大土炕、农家饭、野味、烧烤”,如此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和山野特色的食物名称,构成了涧沟村民俗旅游的显著标志。民俗旅游的兴起使得许多已经不再被村民食用的传统饮食重新被发掘出来,曾经由于生活艰辛而被迫吃的食物,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以迎合现代城市人的口味偏好。“城里人要吃,咱们就琢磨着”[27],“为了搞接待,为了农家的氛围,现在利用野菜能做出好几个菜,而且还上了餐桌。过去家里孩子多,物资缺乏,老人一提起野菜都头疼,现在通过旅游,把好多东西都找回来了。现在我平时也吃它(野菜团子)一两个”[28]。虽然各家经营的农家乐风格不尽相同,但是菜单却相当一致,这种一致不是缘于政府的统一规定,而是村民们在经营农家乐时逐渐摸索出的。农家菜的原料一部分来自自家园地或者山里采摘,也有一部分是下山采购的。

2、北方农家的房屋院落。“住农家院”是涧沟村民俗旅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村里的院落房屋一般都是典型的北方传统,不过民俗接待户们为应和民俗旅游的特点,往往会特意突出与城市不同的“农家”特色,比如在窗前挂上葫芦、辣椒,窗户上贴窗花,屋檐下挂红灯笼,或者在院子里种上树苗和各种蔬菜等等。屋里最显眼的通常是“土炕”,“农家大炕”是许多接待户对外宣传、招揽游客的重要内容。盘土炕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生活方式使然,一方面也迎合了“城里人稀罕”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煤价不断上涨,烧柴的土炕自然成了节约开支的首选。涧沟村的接待户一般接待游客的数量有限,不过也有人家一次能容纳40人同时住宿。食宿的价格基本是由经营者自行制定。

3、自主经营的旅游模式。与高碑店村由村政府和旅游接待站为主导的国际民俗旅游不同,涧沟村的民俗旅游没有主管部门的强势介入,规划性较弱,而接待户的自主性较强,他们通常会根据自家的特点和条件,展现各自的农家特点。大体说来,涧沟村民俗接待户的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打特色饮食,以住宿接待为辅,和饭店区别不大,有个别人家甚至请了专门的厨师。第二类以住宿为主,饭菜手艺比较一般,或者只经营住宿。这些接待户一般家中房子较多,多为四合院,客房往往统一布置,如旅店一般。第三类主打田园景观。这些接待户家的位置大都偏高,在区位上处于劣势,户主就从自身特色上寻找新的经营途径,他们在院中种上各色蔬菜和果树,打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形象,例如“文和世外桃源农家院”,主人将院子整理的特别整齐,小护栏的树节有序地围成一圈,院里种着果树和各种蔬菜,屋中还不时飘出轻音乐的声音。主人说:“这既是为了接待,同时也是自己生活,我就喜欢这个(菜园子)”。

 

(三)20082009年的发展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2008-09年之间在国内发生的各种重大社会事件,如奥运会、经济危机、“猪流感”等等,对北京的都市生活以及个别村镇(例如高碑店)也许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在涧沟村,这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与村落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少直接的关联,相关的话语如风一样飘忽而逝,村民们仍在自己的节奏中生活。不过,这两年中涧沟村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从而使其旅游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总体说来,这里的旅游业增加了新资源,内容和方式都更加多元化——自然风光旅游日益发展,红色旅游逐渐兴起,它们与民俗旅游一道,共同构成了涧沟村近年来新的旅游格局。

1、加入门头沟妙峰山市级森林公园。妙峰山森林公园于200811月开始规划,各种修缮发展投入近两百万元[29]2009610开业,涧沟村被整个纳入到森林公园里。该公园总占地面积为2264.7公顷,植被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其中包括涧沟、樱桃沟、南庄3个自然村。[30]森林公园的成立,把以往分散的旅游景观归纳为了一个整体,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万亩玫瑰园、自然林、妙峰山以及烽火台、离村九公里的石头蒙古包等,都成为整体景区的一部分。森林公园的成立为涧沟村的民俗旅游带来了新的生机。据一位村干部的估计,从森林公园挂牌至今,村里已收入近二十万元[31]

2、玫瑰园博物馆的成立与采摘园的收益。20096月,作为森林公园的一部分,玫瑰园博物馆与森林公园同时开业。博物馆的建立,丰富了涧沟村的旅游内容,推广普及了玫瑰知识,又宣传了妙峰山的特产。2008年兴建的蓄水池,既可以用来游览,又可用于玫瑰园的浇灌。迄今,玫瑰花的种植总面积已达6000亩,每年5月初芒种前后,漫山遍野的玫瑰花争奇斗艳、芳香馥郁,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参观,玫瑰的观赏以及由此衍生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年均收入约30万元[32]。在森林公园的规划中,建采摘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采摘园于2006年开始发展,2009年开始渐有收益。园中约有樱桃、红果各200余亩,核桃100亩左右,加上山里野生的苦杏,成了涧沟村发展农业采摘观光的重要基地。采摘园的建立是由于游客的需要,因为游客普遍反映村里“有森林公园,有万亩玫瑰园,有妙峰山庙会,有农家乐,只是在采摘方面比较欠缺”[33],所以村委会便发展起了观光采摘,并规划将采摘园与涧沟村的整体发展衔接起来:庙会之后紧接着的是玫瑰花季,玫瑰观光之后又是樱桃成熟的季节,于是庙会民俗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农业观光与采摘旅游结合起来,将涧沟村的季节性收益“融合到了一块”。

3、红色旅游的兴起:重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涧沟村曾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43年冬,为了使平津的地下情报工作联络畅通,妙峰山涧沟村建立了一个隐蔽电台,这个电台一直工作到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2008年,上级领导来涧沟村视察工作,建议村里挖掘村史,发展红色旅游,以与原有旅游形式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民俗旅游[34]。于是涧沟村于20083月开始重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展馆,并于2009413正式开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开放的以地下情报工作为主题的展览馆[35]。联络站位于村口,交通便利,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门口右边有钟楼,门口悬挂的大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展览馆特意安排了一位姓赵的大爷在联络站里担任解说员。赵大爷解放前曾是老交通员,解放后又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联络站的宣传还借助了近期热播的反映共产党地下情报工作的电视连续剧《潜伏》,认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不但有《潜伏》中余则成那样的地下工作者获得的绝密情报,还要为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输送白区出的各种报纸、杂志及书籍”[36],“‘潜伏’在平西”[37]。村里人认为“《潜伏》讲的是天津的情况,但结尾要到北平,拍续集就是咱们这块。天津的地下和北平的地下是相似的”[38]。借助于老人的现场口头演述以及现代传媒的宣传,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影响迅速扩大。作为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传统教育基地,联络站从开馆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参观,多是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例如党员宣誓、党员教育活动等。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涧沟村近年来紧紧依托妙峰山旅游风景区的辐射带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从而实现了集体经济实力逐年壮大、村民生活显著提高的双赢局面[39]。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涧沟村从2006年开始进行相关建设,在08-09年间主要进行了污水、街道和火炕的规划与整理。兴建火炕,正是为了增加民俗旅游资源,不过村政府并没有做硬性规定,只是在村里倡导使用火炕。

5.公交929支线入村。由于地处山中,涧沟村通往外界的交通一直并不发达,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村里积极在交通建设上下功夫,与妙峰山联合,涧沟村提供停车场,妙峰山单位补贴每辆公交车100/[40]929支线早上从苹果园出发抵达涧沟,下午三点携游客返回苹果园。20085月,为了方便在村里住宿的游客,涧沟村自己出资,设定了929支线的另一个时段:早上七点从村里发车到苹果园,下午五点返回村庄[41]。涧沟村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

三、总结与展望

上述高碑店和涧沟村的个案,只是北京市众多民俗旅游接待的一小部分,然而管窥见豹,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市民俗旅游在2008-2009年的一般形势以及民俗旅游对于地方经济、民俗传承的影响。

(一)       2008-2009年,民俗旅游继续快速发展。前文已经提到,在200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北京乡村民俗旅游接待的游客数量以及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13%和19.2%;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乡村民俗旅游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24.5%和36.7%。在高碑店和涧沟村,民俗旅游增长的程度似乎并没有如此迅猛,但是也呈现出继续发展的局面,并且出现了新的旅游格局。在高碑店,与华声天桥公司的合作,丰富了本地民俗旅游的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落景观的改造使村民对未来的民俗旅游充满期盼。在涧沟村,自然风光旅游日益发展,红色旅游逐渐兴起,它们与民俗旅游一道,共同构成了涧沟村近年来新的旅游格局,使这里的旅游业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更加多元化。

(二)       影响2008-2009年民俗旅游形势的主要社会因素。在不同的民俗旅游接待点,影响其近两年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着具体而微的差异,然而综观整个北京市民俗旅游在近两年间的发展形势,一个显著的因素显然不容忽视: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来说,圆百年梦想的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好机会,悠久的历史传统、多彩的民族风情、和谐的社会关系都是这些展示中的重要内容,民俗传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民俗旅游快速发展。仅以高碑店村为例,其国际民俗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和奥运会的筹办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奥运人家”的品牌对游客也有着持续的吸引力。在西城区的[42]什刹海地区,参与接待游客的6[43]“奥运人家”从81开始接待游客,至930接待结束时止,接待总人数达到131人,客人遍布18个国家和地区,共实现经营收入124600元,户均收入达20767元,其中收入最多的超过了4万元[44]。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张慧光认为:奥运效应为北京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北京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面提升了城市环境。筹办奥运期间,北京市各主要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维护,北京前门大街、恭王府、南锣鼓巷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挖掘提升;国画、茶艺、京剧、书法、中华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开发。奥运会结束之后的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市开展了回味奥运,圆梦北京主题旅游年活动,以拉动内需;同时以回味奥运,精彩无限为主题,启动了全方位国际营销战略,把奥运、体育与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经济上的显著成效:09年上半年,北京旅游总人数达8540万人次,同比增长20.8%;旅游总收入1271亿元,同比增长14.6%[45]

(三)       民俗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甚至首要的途径之一。在高碑店村,民俗旅游让“ 三无村”变了样,给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民俗接待活动,开设接待业务的农民口袋里有钱了,电视里有影了,电台里有声了,国际国内有影响了,各级领导也不断上门了,从而带动了新的接待户的加入,……全村上下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竞赛、共同富裕的和谐氛围”,“在城市建设发展夹缝中,让没有农业的村庄走向了富裕,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实现了再就业,让昔日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城市人。”[46]在涧沟村,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集体经济实力的逐年壮大,也显著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47]仅经营农家乐的18家民俗接待户,每年赢利的总数就约达800万元[48]

(四)       民俗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民俗的自觉意识,从而带动了民俗的复兴。曾经有不少学者认为,旅游的发展使民俗变质堕落为了充满“铜臭”味的商品,从而促使“纯真”的民俗加速消亡。我们的调查却显示:民俗旅游的发展使民俗接待户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民俗传统,并有意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一些已经在生活中销声匿迹的民俗传统,也可能在这样的自觉意识的关照下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的场域中,从而促成了民俗的接续与复兴。例如在高碑店,接待户徐大妈自从干了接待之后,自觉意识显著增加:“民俗的东西,都是传统的, “原来我什么都不会,后来挤兑的我……原来我也不会包粽子,也不会摇元宵,老外一来,好,让我去教老外去包粽子,我哪会啊,逼着你自己就得学啊,现在我自己就把粽子学会了,包粽子、摇元宵,原来不会现在都会了。原来吃这些个都买去,现在都自己做了,老给做自己也就习惯了。以前老觉得两口人做什么啊,现在觉得确实自家做的好吃,烙饼多香啊。”她还主动在家里的墙上挂上中国结、红布做的鱼、红辣椒等,以增加“中国特色”,你别贴个洋画啊什么的,要用咱们老百姓过去的传统的文化。”

不过,综观本文的两个个案,我们也发现目前民俗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民俗旅游”的概念比较模糊。我们的调查发现,尽管所调查的村落被市政府认定为“民俗旅游村”,接待户家的门楣上往往也悬挂着经过注册和批准的“民俗接待户”的木牌,可是人们对什么是“民俗”以及“民俗旅游”认识比较模糊,有人认为民俗旅游就是广泛地展示“咱老百姓怎么过日子”,与普通的“乡村旅游”混为一谈。

(二)                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与上述的模糊认识相关,在一些地方把民俗旅游简单地归结为“农家乐”,内容只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如推磨、担水、采摘等)。各地内容大同小异,使民俗旅游对游客缺乏长期的吸引力。

(三)                政府管理的矛盾。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对民俗旅游并没有强效的政治和文化干预,接待户们自主经营,双方的张力较小,不过缺乏政府的有力促动,村落的民俗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整体的规划。而在有的地方,政府在民俗旅游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从规划食谱、建设村落旅游景观到吸引并分配客源,无一没有政府的决定性影响。在这样的地方,民俗旅游业往往呈现有序、快速发展的局面,不过接待户们的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由于规划性较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俗呈现的丰富多样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有关政府部门在批准“民俗旅游村”、注册“民俗接待户”时,应适当增加相关的宣传,可通过发放学习资料、专家授课、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告诉接待户以及相关的管理机构,哪些是生活中的“民俗”,什么样的旅游是“民俗旅游”,它与普通的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等等,以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

第二、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民俗旅游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丰富内容,提升品味,使民俗旅游走出单一狭窄的“农家乐”的局限,成为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吸引广大游客、同时传承民俗文化知识的新途径。在这方面,可适当借助有关专家学者的作用,听取他们对整体规划、地方民俗资源的利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方面的意见,以促使地方民俗资源的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既应在民俗旅游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发挥接待户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促使地方的民俗旅游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不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硬性的统一规定对接待户积极性的挫伤,也避免将丰富多彩的民俗均质化。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暖,以及60周年国庆期间8天长假的来临,可以预见,北京市的民俗旅游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2009916

于北师大

 

(本文发表于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20082009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36350页)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旅游局人事教育处编:《民俗旅游从业人员奥运培训读本》,2006年,内部印行。

(2)         北京民俗博物馆编,《高碑店民俗文化志》,民族出版社,2007年。

(3)         《我的2006年春节》,《北京日报》,2006213

(4)         高碑店村党总支:《借助奥运契机,推动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200897,内部资料。

(5)         高碑店村旅游接待站:《高碑店“奥运人家”接待情况总结》,2008年,内部资料。

(6)         高碑店村旅游站:《旅游让“三无村“变了样: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文化产业》,2007年,内部资料。

(7)         金勋:《妙峰山志》(民国二十四年手抄本),中国科学院馆藏。

(8)         韩书瑞:《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9)         北京市旅游局2008年底统计数据,《北京发展京郊民俗旅游》,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09/5/8/0508154935.htm

(10)      北京市旅游局2009年初对外发布数据,见《旅游绿皮书: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换代遇新机》,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05/20/content_17803855.htm

(11)      刘辉、郝培、林骁:《庙会文化与村落发展——金顶妙峰山下涧沟村调查》,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xcyj/t20070904_13334.htm

(12)      张旭、祝钱沁:《北京旅游局局长:奥运全面提升北京旅游资源品质》,http://sports.sina.com.cn/o/2009-08-07/17364522761.shtml

(13)      《妙峰通讯》,http://mfs.bjmtg.gov.cn/tongxun06-03.htm

 

 

作者简介:

杨利慧:(1968—),四川旺苍人。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田野调查方法、表演理论、公共民俗学等前沿领域。

祝鹏程:(1985—),浙江绍兴人。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08级硕士生。

张荣:(1985—),内蒙古包头人。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08级硕士生。

 

 

A Field Study of Folklore Tourism in Beijing (2008-09)

-----Examples from Villages of Gaibeidian and Jiangou

 

Yang Lihui, Zhu Pengcheng, Zhang Rong

 

 

Based on our recent fieldwork, this paper primari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in villages of Gaobeidian and Jiangou in the suburbans of Beijing, and further mo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s and changes of folklore tourism in the capital city in recent two years. Its investig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folklore tourism in these villages, the folklore forms that were displayed for foreign and domestic tourists, the changes and characters of this tourism in 2008-09,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tourism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the impacts of this tourism on local folk traditions and economy.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the folklore tourism in Beijing kept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ost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a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promoting factors. In addition to expand an “Olympic Economy,” the folklore tourism also played the multi-functions of displaying Chinese long history, diverse cultures, and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many “folklore tourism villages” including Gaibeidian and Jiangou, folklore tourism had been built up into a primary way to accelerate local economy and improve local residences’ life quality.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ourism promoted people’s self-consciousness of folklore, and thus promoted a revival of folk traditions in many ways.

 



[1] 雅杰,《民俗旅游推销技巧与服务》,见北京市旅游局人事教育处编:《民俗旅游从业人员奥运培训读本》,2006年,内部印行。

[2] 北京市旅游局2008年底统计数据,见《北京发展京郊民俗旅游》,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09/5/8/0508154935.htm

[3]北京市旅游局2009年初对外发布数据,见《旅游绿皮书: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换代遇新机》,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05/20/content_17803855.htm

[4] 北京民俗博物馆编,《高碑店民俗文化志》,民族出版社,2007年,14-15页。

[5]例如,怀柔区官地村的民俗游已走过15年的历程,见《我的2006年春节》,《北京日报》,2006年2月13。再如妙峰山下涧沟村的民俗旅游,也已开展了近十年。

[6]这些地方的客源主要是北京市内居民,旅游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农家乐”,即对农村生活的参与式体验上。

[7] 见村里奥运期间制作的宣传册《北京高碑店欢迎你》。

[8]200958访谈资料,访谈人:杨利慧、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郝志英,地点:高碑店村委会。

[9]2008512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被访谈人:张杰,地点:高碑店村村民张杰家中。

[10]200958访谈资料,访谈人:杨利慧、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刘新,地点:高碑店村委会。

[11]2009515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徐敏清,地点:高碑店村村民徐敏清家中。

[12] 2009515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徐敏清,地点:高碑店村村民徐敏清家中。

[13]“高碑店村村委会主任张月兰告诉记者,旅游局……根据对外国游客的口味调查,宫保鸡丁、京酱肉丝是外国游客最爱吃的两个中国菜之一,也比较能代表传统的北京饮食特色。因此,要求接待户每顿必上这两个菜。” 人民日报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奥运特刊》,2005年4月17

[14]2009515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徐敏清,地点:高碑店村村民徐敏清家中。

[15] 高碑店村党总支:《借助奥运契机  推动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200897,内部资料。需要说明的是,奥运会期间实际到来的游客数量大大少于会前预期的上千人的数量。

[16] 高碑店村旅游接待站:《高碑店“奥运人家”接待情况总结》,2008年,内部资料。

[17]光明日报记者,《传承老北京文化的华声天桥,《光明日报》, 2008828

[18]《关于征集体现高碑店村史、民俗老物件的通知》,见高碑店村报《通惠之声》,20093月第三期。

[19] 200941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刘新,地点:高碑店村委会。

[20]刘辉、郝培、林骁:《庙会文化与村落发展——金顶妙峰山下涧沟村调查》,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xcyj/t20070904_13334.htm

[21]刘辉 郝培 林骁:《庙会文化与村落发展——金顶妙峰山下涧沟村调查》, 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xcyj/t20070904_13334.htm

[22] 金勋:《妙峰山志》(民国二十四年手抄本),中国科学院馆藏。

[23]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王瑞青(涧沟村村委会主任),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24] 韩书瑞:《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83页。

[25]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祝鹏程、张荣,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26] 2009510访谈资料,访谈人:王均霞,被访谈人:赵大爷,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27]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访谈对象:天仙阁王大爷,访谈地点:涧沟村天仙阁农家院门口。

[28]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29] 2009719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刘晓春,被访谈人:涧沟村村委会副书记,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30] 左颖:《妙峰山森林公园开门迎客》,《北京晚报》,2009611

[31]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32] 《万亩玫瑰园》,http://mfs.bjmtg.gov.cn/nongye01.htm

[33]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34] 2009719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刘晓春,被访谈人:涧沟村村委会副书记,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35] 《平西情报交通站展馆开放》,《京华时报》,2009414

[36]《北京山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开馆》,http://www.tieliu.com.cn/lvyou/2009/200904/2009-04-15/20090415095234_187601.html

[37] "潜伏"在平西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北京青年报》,20090619

[38] 2009719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刘晓春,被访谈人:涧沟村村委会副书记、村委会李会计,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39] 妙峰通讯,http://mfs.bjmtg.gov.cn/tongxun06-03.htm

[40] 妙峰山管理归属于永定镇新南城股份有限公司。

[41]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42] 见西城区统计局与旅游局联合制作的《西城区“奥运人家”检测调查报告》。

[43] 为确保“平安奥运”,全区33户“奥运人家”最终只有6户接待。

[44]见西城区统计局与旅游局联合制作的《西城区“奥运人家”检测调查报告》。

[45]张旭、祝钱沁:《北京旅游局局长:奥运全面提升北京旅游资源品质》,

http://sports.sina.com.cn/o/2009-08-07/17364522761.shtml

[46] 高碑店村旅游站:《旅游让“三无村“变了样: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文化产业》,2007年,内部资料。

[47] 《妙峰通讯》,http://mfs.bjmtg.gov.cn/tongxun06-03.htm

[48] 2009626访谈资料,访谈人:张荣、祝鹏程,被访谈人:王瑞青,访谈地点:涧沟村村委会。



版权所有 开云手机版登录入口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